01《书写江苏风采同奋进,厚植家国情怀再出发——“范长江行动”南大传媒学子在路上》
文稿|“范长江行动”江苏行南大参与学生全体
图片|“范长江行动”同学会、江苏行南大参与学生全体
排版|关敬心
8月15日,“新时代新江苏——2023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江苏行”在泰州圆满收官。本次活动中,南京大学10名来自pg电子直营
、信息管理学院、文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的本硕同学作为江苏学子代表全程参与本次活动。从8月8日到8月15日,苏港两地学子先后走访南京、常州、无锡、苏州、泰州五座各具魅力的城市,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作品,多层次、多角度报道了江苏的社会发展、经济成就与历史文化底蕴。

南京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公报》总编辑于世俊与南大师生
七天五城,深度感受新时代江苏风采在南京,苏港学子走进静海寺,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议定过程;参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聆听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讲述沉重的历史往事。在常州,苏港学子走访中车集团、比亚迪、永安行多家科技企业,见证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强势赋能;参观柏漫人才公寓,体会“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走进横山桥镇五一村,学习乡村振兴样板。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詹涵逸感叹,常州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无锡,苏港学子体验紫砂壶制作、学习锡剧台步等表演动作,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参观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感受国之重器;从荣氏家族的历史中品读苏港两地的密切联系;在红豆集团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了解新时代工业生产的新动能。pg电子直营
本科生马卫华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参观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让我感受到了无锡具有的现代科技,也让我感受到江苏制造的魅力和中国科技的发展。”在苏州,苏州工业园区、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诗酒田园文化馆等参访地点,共同展现了苏州经济文化“双面绣”。同学们参观工业园区,感受时代发展;走进木渎古镇,品味苏绣之美;探访诗酒田园,体验古琴制香,在丰富的行程中走近苏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科技未来。文学院本科生梁罗茜表示:“我从小生活在苏州园区,20年来也亲身感受到家乡的蓬勃发展。但这一次的江苏行,让我以实习记者的视角,一方面了解到苏州产业的兴盛发达,另一方面也了解到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泰州,这里滋养了爱国主义“根系”土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地,也是著名爱国侨领单声先生的故乡。这里有着深厚的科技与文化底蕴,中国首个以“花”为主题的文化展馆花栖云里坐落于此,也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祖籍地。当苏港学子体验泰州早茶时,来自泰州泰兴,目前就读于pg电子直营
本科生陈嘉成向香港同学热情介绍:“吃蟹黄汤包有要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参访南京静海寺

常州中车集团讲解人员讲解主要产品

参观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参访苏州信达生物制药

参访泰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笔耕不辍,沉浸体验记者职责今年是“范长江行动”第十年,也是该活动首次来到江苏。然而,江苏与香港的合作交流源远流长。香港长期是江苏省第一大外资来源地与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迄今已有约3.4万家港企落户江苏,近6万港人在江苏工作、生活。
从扬子江畔到狮子山下,吴侬软语和岭南小调同声合韵;从长三角到大湾区,长江水与香江浪波澜与共。此次“江苏行”活动,南大同学用纸笔与镜头记录下“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在七天五城的充实行程中,不仅领略到江苏的底蕴与魅力,也体验着记者的责任与使命。通过白天采访,晚上开会写稿的“特种兵”训练,同学们进一步锤炼采写技能的同时,也在全方位提升包括观察、沟通等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海外教育学院本科生朱文艳表示:“从一开始面对采访对象的无所适从,到能够根据主题提出相关的采访问题,近距离地观看各位记者老师们的采访与拍摄,也让我对新闻工作者这一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在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旗下大公报、文汇报及相关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南大学子参与的新闻作品陆续发表。截至8月22日,南大学子共发表文字稿21篇,视频报道7篇,提供大公报配稿照片16张。
讲好江苏故事,厚植家国情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此次“江苏行”活动,南大学子在一周时间内走访江苏5座城市,行程近1800公里。同学们以实习记者的身份实地参访、深入体验,将自己所见所闻成功转化为新闻作品,为讲好江苏故事作出自身贡献的同时,也在与香港学子合作采访、合作写稿的过程中,收获珍贵友谊,萌生共同的愿景:共看江苏发展,共植家国情怀,共创美好未来。
南大同学与香港学子结伴同行,一周内走访5城。大家在共同采访和交流中,深刻感受着江苏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传承发扬“范长江精神”,我们一直在路上。通过不断向专业记者学习,同学们收获了独特且富有成果的职业体验和传媒实践经历,努力为讲好新时代新江苏的故事贡献学子力量。相信在这个夏天,大家一起走过的路、流过的汗,一起改过的稿、熬过的夜,都将成为苏港学子深厚友谊中的珍贵回忆。
——季晓敏:无论是江苏省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还是江苏省当下活力焕发、欣欣向荣的发展成就,都不是我们通过七天的参访就能够完全体会的。我更愿意将本次参访的宝贵机会,当作我今后继续行走江苏大地的契机与开端。
——黄雯:本次活动也给予我领略别样江苏的机会。作为一名外地来宁求学的学子,这次得以游览五座各具特色的城市,从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等角度走近江苏,让我真切见证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成果。
——吴昊明:我们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作为传媒学子,我们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自信,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吴瑶:在南京三年,我曾多次参与校内外组织的苏港学生交流活动,与来自两岸四地的青年人谈城市发展、青年发展。我在观察中思考,发现南京狠抓高新科技发展,更有人文关怀,关注在苏港澳青年发展,更实施一系列人才引进措施,从生活方式、就业体验出发,吸纳海内外各类青年人才。
——邱海琳:在与香港学子的交流中,我才逐渐意识到很多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江苏所独有的,也是江苏所着力发扬的,这些差异的发现其实是亲眼见到“强富美高”的江苏外另一个有意义的地方。
——陈嘉成:正如无锡梅园荣毅仁先生旧居的那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青年学子未来定会脚踏实地、立得更高、行得更远。在本次活动的专业训练下,我们一天天地进步着,看得更仔细、问得更透彻、想得更深刻、写得更生动,我们在实践中收获,把江苏的故事讲给香港、讲给更多人听。
——刘畅: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应只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内。这次“范长江行动”让我走出校园的围墙,踏进社会这所大学,不仅学习到了身为记者所应具备的素养,还从企业中、村落中以及各大展示馆中,认识了一座座美丽的城市,感受到了江苏独特的魅力。
——马卫华:此行收获颇丰,一方面是参观走访的地点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其中一部分甚至带有保密性质很少对外公开,此段旅程增进了对于“苏大强”的了解,也拓宽了自身眼界;另一方面是与各位前辈、指导老师、同学的接触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实践技能和新闻实战能力,对于新闻选题、采访技巧、语言表达各方面都有了新的体悟,也折服于新闻工作者的高效率。
——詹涵逸:作为一名有志于新闻传媒业的新时代青年,我将继续精进知识、积累实践、锤炼能力、涵养情怀,为欣欣向荣的祖国、为强富美高的江苏、为可亲可敬的人民,书写和传达兼备思想高度、历史厚度和情感温度的新时代中国故事。
——梁罗茜:非常感谢学校和大公报提供的这次机会,让我能够深度体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对新闻稿的撰写、新闻图片的拍摄有了一定的认知,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提升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新闻素养,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而努力。
——朱文艳: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本次“江苏行”活动中,南京大学传媒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是“青年学子在奋进”的一次生动实践。充实的行程让同学们淬炼新闻“四力”,感知祖国发展,为今后积极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