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午,pg电子直营-电子博彩导航
首期“学术末末茶”活动在学院“News+”咖啡厅成功举办。“学术末末茶”是学院围绕有组织科研工作精心打造的创新性学术活动。本期活动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研究的深度求索”,十余名老师进行了主题发言与圆桌对谈,在思想的碰撞中探索新闻传播学科前沿方向和学科发展未来之路。学院众多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首期活动还成功吸引了不少外院和外校师生踊跃参加。

张红军院长为此次“学术末末茶”启幕。他回顾了学院已经形成的知名品牌“末末茶”的由来和历史,表示全新开启的“学术末末茶”作为pg电子直营
打造的内部学术交流空间,旨在构建一个活泼、自由、开放的学术共同体对话平台,鼓励师生在这个轻松包容的空间里探讨真问题。张院长对积极筹备和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和同学们表示了诚挚感谢,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孙信茹副院长主持上半场“探寻”。她介绍,本期活动主要策划者为宗益祥和马志浩两位老师,后续每期活动将邀请不同的老师和团队担纲主持和策划。本期话题以人工智能及其挑战为由,追问技术之外到底还有什么?她认为pg电子直营
紫金楼不只是工作的场所,更是师生学术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于此寻找、创造意义。在这里,“大世界”与“小地方”相连,抽象宏观的大问题与具体细微的关怀相关。

一、主题发言:“探寻”
胡翼青老师以《媒介理论崛起: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本体论探索》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性、自动化行动力与在开放域和封闭域中体现出的潜能极大地动摇了人类关于世界的本体论认知。胡老师回溯了当下流行的媒介本体论观点,剖析了三种重要的媒介本体论路径,并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亚媒介空间的神秘性,也使得通过类人智能追问人的本体论意义变得尤其迫切和必要。在此背景下,本体论式的理论探索成为当代媒介理论的突出特征。

王成军老师结合当下智能化的背景,围绕《计算中心论:数智时代的社会科学团队建设》分享了自己在数字时代构建社会科学研究、搭建计算传播团队的探索与思考。针对文科团队建设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王老师对比拉扎斯菲尔德与库尔特·卢因的团队研究,提出数字时代仍需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学”的优势。通过具有凝聚性的研究话题,团结学术共同体展开持续对话,并将在地化的研究与外部庞大的基础设施相连接,既能有效规避文科资源短缺的限制,又能突破个体研究者的认知边界,从而做出一流的学术研究。

马志浩老师以《智能时代下科研实践的跨界探索——以健康传播为例》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在智能时代,健康传播面临诸多困境:“健康传播”这一概念实体的进展相对滞后;既有理论/框架缺乏充分解释力,面临理论危机。随后,马老师结合“奥卡姆剃刀原理”和“第一性原理”,以“理解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选题为例,为老师和同学们详尽地分享了大语言模型时代,跨界研究如何有效应对理论危机带来的困惑与挑战。

钱宇星老师以《智能传播为起点:学科融入的探索与体会》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加入学院一年后的经历与感悟。在经历跨学科、跨地域以及身份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后,面对这种“跨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钱老师在与学院老师的交流和参与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个人定位和未来发展设想。他积极尝试开设交叉课程,并将传播研究的科学范式、人文范式、批判范式纳入到智能传播的体系当中。

二、圆桌对谈:“追问”

下半场的圆桌对谈环节由宗益祥老师主持。他提出,针对某一特定的话题进行探寻,有助于厘清自己的研究思路,激发出更多富有价值的学术讨论,这样的平等交流和讨论也是新传院的重要传统。
朱丽丽老师在对谈中表示,通过此次“学术末末茶”活动,深刻感受到了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深度连接。在面对人工智能等新话题时,关注学术“大同行”的关切,与身边的同行建立连接,能够促进信息与智识的碰撞,推动论文内外的深度对话,从而建构起学术的“附近”。朱老师同时也引出她近期关注的重建“文化体力”的重要观点。
李明老师聚焦智能传播与大模型,指出在当前学术环境下,研究者应该思考如何基于现有知识储备,合理借助大模型辅助学术思考,实现技术与研究的有机融合。李老师提议未来“学术末末茶”也可以分享老师们正在进行的项目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这样的深入研讨有助于实现对问题的辨析与解惑。
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如何在学术生活中拥抱技术?胡菡菡老师针对上述问题回顾自己的科研与教学体验,作为一名愿意不断尝试和拥抱新技术的研究者,她认为身边的同事即是一手知识的来源,技术则是提供二手知识,我们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发掘身边的一手知识,建立“学术-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充分发挥技术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陈志聪老师表示上半场的主题发言给了我们追问的线索:“万物皆媒介,媒介即万物”,二者划等号是否构成循环论证?在新文科建设深入推进与学术竞争高度内卷的当下,文科领域如何突破单打独斗的困局?AI 能否作为问卷的回答者?“融入”是否应成为贯穿学术生涯的反问?围绕主题发言的四个话题,他逐一进行回应,引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马文老师分享了加入新传大家庭后的感受,她表示自己在被信任的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关怀。马老师强调自己作为一名文学出身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在研究中尝试采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认为当下社会科学运用人工智能辅助研究,提升科研效率,但想要探索学科的本源问题,研究者仍然需要理论的取向,通过自己的学术训练构建自洽的逻辑。





圆桌对谈过程中,学院白净老师、夏倩芳老师等做了提问和互动。郑欣老师感叹:“学术末末茶,老中青济济一堂,久违了的好活动。”

活动尾声,李晓愚书记发表总结讲话。她感慨自己在此次活动中收获了“感性”与“感情”,这样的活动再次印证了“群体动力学”的价值,并真正激发了群体的学术动力。李书记真情呼吁,期待未来有更多师生参与到“末末茶”的活动中来,共同营造活跃繁荣的学术氛围。
pg电子直营-电子博彩导航
首期“学术末末茶”活动在热烈的掌声和轻松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文字|郭晨、谢翔
排版|谢翔、郭晨
摄影|杨悦、朱雨静